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91-11

霍剛(1932-)出生於南京,1949年隨國民政府撤退至臺灣,1950年代霍剛就讀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,經歐陽文苑(1928-2007)引薦開始向李仲生(1912-1984)習畫。不同於傳統學院的教導方式,李仲生不重繪畫技巧的傳承,而是注重個別學生的啟發,致力培養獨立思考、具開創性的藝術後進。李氏創作、教學的中心思想對於霍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。1956年與吳昊(1932-2019)、李元佳(1929-1994)、夏陽(1932-)等籌組現代繪畫團體「東方畫會」,藝壇稱創始會員為「八大響馬」。1964年轉往義大利米蘭定居,延續早期對於超現實主義(Surrealism)的探索,輪廓線卻逐漸轉向幾何抽象,並在創作的思考過程中,將作品作為精神思想的折射媒介,提供觀者可見與不可見的想像視界。 《91-11》得以看到霍剛在繪畫表現上的發展特色,首先使用塊面平塗的方式,營造畫面薄而均質的質地。色彩下透出底層麻質布面本身的肌理,採用低限度的色彩,使薄而透的油彩卻有厚實、深遠的質感。幾何圖像構成極簡的表現形式,在點、線、面中組成畫面空間的節奏與次序。留白的三角形與圓形的圖樣在框線之間,提供畫面一股流動的通透感。作品以理性構築抽象的風格,畫家於繪畫過程的探索,突破思想與物質的疆界,轉化為豐富的視覺語彙呈現於畫作之中。 出處:陳昭如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9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91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