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保生大帝封條(民俗版畫)

臺灣早期民俗版畫之雕版印刷,始於清道光年間,由閩、粵地區漢人移民引進來,以府城臺南為中心。歷史較悠久的百年紙店,大都集中在赤嵌樓附近的米街(今改為新美街)。唯移民初期生活困難,為求溫飽,民眾的日常重心即為工作;同時,宗教也扮演著撫慰人心的重要角色。店鋪商號的印行、籤文、門畫、金銀紙錢,尤其道教的廟宇中,更常見到雕版印刷品早期的應用,可見臺灣早期版印多與民生經濟息息相關。直至經濟逐漸穩定且工業化機具普及後,版畫作為民間藝術創作的風潮方為興起。此民俗版畫為保生大帝廟宇中的封條,以水印木刻凸版製作而成。從印製出的木紋、線條與館藏登錄號08202100民俗版畫比對,研判為同一母版。一般廟宇中,舉凡重要的物件、財產甚至是繞境進香必須封閉廟門時,皆會糊上封條以示鄭重,並以紅筆書寫日期及壓印。本件封條內容文字「玉敕監察御史太醫院保生大帝」意旨:該廟主神受玉皇大帝敕封為監察御史太醫院天醫-保生大帝。相傳保生大帝生前為名醫,為中國閩南地區與台灣當地民間的重要信仰。 出處:林宜炫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20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