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拓印(民俗版畫)

「拓本」指從碑刻或金石文物上將文字、圖象「拓印」下來的紙本,用以精確傳達、記錄的古老方法。既使身處數位科技運用在印刷和攝影極為發達的時代,「拓本」在「傳真」和「傳神」上,有其勝出的地方。此民俗版畫為糕餅粿食印模的墨水拓本。臺灣移民初期生活困難,為求溫飽,民眾的日常重心即為工作,同時宗教也扮演著撫慰人心的重要角色。是以臺灣早期版印常見於道教的廟宇中籤文、祈福版畫、金銀紙錢,更與民間食、衣、住、行等民生經濟息息相關。臺灣傳統粿食糕餅傳承自明末清初的閩粵移民,後漸發展出臺灣獨特的糕餅文化。早期農業社會,糕餅粿食文化與信仰祭祀、婚壽喜慶、年節慶典息息相關,是以其印製圖案豐富多元;印模多為手工木製,上有吉祥字樣圖案、花草圖樣、幾何圖形、故事典故…等,充滿民間藝術美學,雖現今社會手工印模已不復使用,但是其民俗藝術及歷史價值則倍顯珍貴。 出處:林宜炫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20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