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保生大帝(民俗版畫)

臺灣早期民俗版畫之雕版印刷,始於清道光年間,由閩、粵地區漢人移民引進來,以府城臺南為中心。歷史較悠久的百年紙店,大都集中在赤嵌樓附近的米街(今改為新美街)。臺灣早期版印多與民生經濟息息相關,尤其是道教的廟宇中,更常見到版畫早期的應用,乃至店鋪商號的印行、籤文、門畫、金銀紙錢的印製等,直至經濟逐漸穩定且工業化機具普及後,版畫作為民間藝術創作的風潮方為興起。保生大帝,為中國閩南地區與臺灣當地民間的重要信仰。本件〈保生大帝平安符〉,以水印木刻凸版印製而成。臺南成功路上的祀典興濟宮,建於西元1679年,主祀保生大帝,又稱大道公,故又稱大道公廟,為明鄭時期迄今規模最大的官建保生大帝廟,目前廟中仍保留當時供祭祀官員更衣休憩的官廳,歷史悠久。值得一提,臺南興濟宮一流落在外70多年的「神禡」平安符木刻版,由臺灣歷史博物館於2007年成立時輾轉購得,經與廟方協調,由臺史博保留原版,並製 作「復刻版」神禡交給廟方,於原版註明出處。「神禡」又稱大符,詳細描繪廟宇、神明圖像,有別於一般符令,通常是有地位、歷史悠久廟宇才刻製神禡版,用以供信眾在紙張上拓印,求回家膜拜,或重要廟宇慶典時,放置信眾沿途擺設的香案桌上作為回禮。 出處:林宜炫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20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