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民俗版畫(門神)(一)

臺灣早期民俗版畫之雕版印刷,始於清道光年間,由閩、粵地區漢人移民引進來,以府城臺南為中心。歷史較悠久的百年紙店,大都集中在赤嵌樓附近的米街(今改為新美街)。過春節、貼年畫的習俗,亦沿自中國。然而風俗民情與社會結構的差異,同樣反映在民間藝術創作之上;不偌中國天津楊柳青、 蘇州桃花塢、山東維坊楊家埠、河北武強…等地的知名版畫來得細膩、色彩多變,臺灣版畫具有本土特色風貌,雖較粗糙但顯樸素,多採用剪紙鏤空花樣展現木刻趣味;慣用紅、黃、藍三色,更深具閩粵民俗版畫之風味。此門神民俗版畫,以水印木刻凸版印製,與館藏登錄號:08202086為同一組件。經重疊比對,兩件為同一線稿,採左右鏡射方式刻版分飾兩角。服裝紅、藍主色對調,再加黃、黑共四色套印,背景黃色則是手上彩。由造型與手持大刀、腰間配弓,推測為武門神,可能有三:一為上古傳說能制伏惡鬼的兩位神人-神荼與鬱壘;二是三國蜀將關羽及北宋大刀關勝,二人同使大刀的「戳刀門神」;三為秦瓊與尉遲恭。值得一提的是正統廟宇門畫門神,若一位帶弓則不配箭,一位配箭就不帶弓,意旨兩將軍意見相同,以免傷及無辜。可見此件門神版畫純粹祈福意味勝過考究正確史料。 出處:林宜炫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20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