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夏陽(1932-)於1950年代起便以東方畫會「八大響馬」之姿嶄露於畫壇,正如其名「夏陽」,他炙熱地點燃臺灣現代美術運動,並為了追尋更多的藝術面貌而遠赴歐洲,在移動遷徙的過程裡,創作隨之變動,思考東西方的觀念與創作特質,從早期新古典主義(Neoclassicism)的畫風逐漸開展出專屬於他個人的創作語言。 在法國居住的四年裡,雖身處異鄉,工作及生活都十分艱辛的情況下,他仍保持對創作的滿滿熱情,發展出一系列「毛毛人」的畫作,1965年的《坐》便是此時期的創作。黑、紅、白線條疏密交錯,形構出坐在長凳上的晃動形體,人形浮顯於飄忽不定、多色混雜的線團裡,對比乾淨利落的深灰藍單色塊空間與一張純白長凳,沒有具象面容的毛毛人,彰顯出人物與空間的落差與疏離感。 漂泊一生的夏陽,如同毛毛人般游移不定,創作是他在不穩定的生活中,精神依靠的居所。夏氏的繪畫,體現跨越東西方二元的界線,既運用西方媒材與技法,又同時結合傳統中國的底蘊,兩者相融的畫風,隨著自在瀟灑自如的筆線,自然淬煉出毛毛人多樣變奏的形象。 出處:徐翌婷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9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65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