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香港街景

1962至1966年間,席德進走訪歐美諸多國家自由研究藝術,除創作許多當地風景寫生外,參訪各美術館的經驗帶給他甚多反思,他發覺中國民間藝術亦是現代藝術的根源。1966年離開巴黎,途經義大利、希臘、土耳其、泰國,香港為最後一站。 席德進每次的旅行遊覽總帶著水彩工具與速寫本,畫下這些到過的地方作為日後的回味,在文章〈奇異的香港〉中,他描述著初抵香港的心情:「是故國山河,中國人生存的地方,更震顫我的心弦。」作為香港遊歷的系列畫作之一,畫家當時住在彌敦道與佐頓道的小旅館,該處招牌林立、高樓入雲,人車熙攘,讓他能夠細訪香港各處場景。畫面中的電車行駛在路中,兩旁建築、歐式路燈、插英國旗的街景既古老,高聳的樓層與交橫的電線又現代起來。 這般融合的差異除了在城市景觀上,卻也呈現在香港貧富差距、以及人與人的生疏,同文末畫家感嘆著香港:「…看不到我們民族的本色。你像是一個失去靈魂的軀殼…」席德進停留約五十天,不久,在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舉行個展後即返台。 出處:阮湘芸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66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