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人物

《人物》描繪分別面向及背對觀者的兩個人體,右側兩筆線條似乎是繪製到一半的上身。席德進常以簽字筆作素描,但此幅以毛筆的粗黑線條勾勒輪廓,並特意以參差毛邊的柔軟效果,處理人物髮絲與短褲。畫面中央人物面對觀者,從肩膀到腰際微曲的線條,暗示人物微彎腰的姿態,而右手向前伸、雙腳微彎,富有動態感;左方背對觀者的人物,雖僅描繪上半身,然其舉手碰頭的姿態,讓觀者聯想其下半身放鬆站立的姿態。席氏巧妙地捕捉人體的動態,即使未完成卻讓此畫富有動態與聯想的空間。 過往素描常被視為油畫的擬稿,約到1980年代初期國立藝術學院(今臺北藝術大學)舉辦的「素描展」,重新詮釋素描教學,白熱化素描觀念革新的討論;同時臺北市立美術館多次引介國外素描展,也對素描觀念再次探討等多重影響,素描作為獨立完稿的觀念,逐漸受討論與確立。而早在1966年出版的《席德進素描集》:「在一剎那間去抓住一種動態,憑直覺,不用太多思考去較量,所以畫出來比正式的油畫更傳神,更生動,不致落入陳套,現代畫家們所作的素描,不再是初稿性質,而是獨立的繪畫了。」席氏此時便已不同的態度對待素描。 出處:林芳多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