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人像

席德進於1948年任教於嘉義中學,從學生畫作中得到反思與學習,並被作品的真實與新鮮所感動,因此他拋棄舊有陳規與技巧,表現生活的自然感受和生命。席氏認為:「我掌握了這塊土壤的真實,它不是來自理論…而是來自我忠實的生活。」所以他獲得了心靈的自由,得到原始的純真和本能的表現。 他強調「忠於生活」,繪畫是用眼睛去感受周遭生活,並且落實「心與眼合一」,一幅畫即是畫家生命的燃燒、奮鬥和思索過程。席氏生動地捕捉模特兒的神韻、氣質與性格,藉由眼睛和眉毛等五官的刻畫,描繪對象片刻的個性和表情。人物臉部結構由幾何圖形的塊面所組合,藉著炭筆的線條疏密和粗細排列,表現素描的色感與立體感效果,使筆觸具有剛硬有力的生命力,並加強線條的力道、厚度,製造粗黑的效果,形成簡單俐落、落筆成痕的筆觸。在臉頰與下巴的轉折處,他善用銳利的稜線,形成尖銳的角度與塊面,使人物產生陽剛的氣質。 席氏反對閉門造車,畫家應向自然把心胸敞開,他強調現代人不應因循古人,應該「創造再創造」。在他一系列的人物素描中,對男性的描繪占了大多數,塑造人物形象與性格。他對男性細膩地觀察與記錄,體現其情感的投射,及對前人創作的反芻。 出處:彭康家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