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人像

席德進於1948年任教於嘉義中學,從學生畫作中得到反思與學習,並被作品的真實與新鮮所感動,因此他拋棄舊有陳規與技巧,表現生活的自然感受和生命。席氏認為:「沒有捨棄,就沒有獲得」,所以他堅持「寫生自然」、「描繪真實」,獲得了心靈的自由,得到了原始的純真和本能的表現。 席氏創作強調畫家要有自己的思想與觀念,描繪具有「風格」與「表現性」的素描,並且落實「心與眼合一」。他強調素描必需要有色感,色彩來自一個人的思考與感情,因此色彩層次自然具有光彩。他在臉頰與下巴處增加了陰影,使臉部更具立體感與光影的效果,並增加人物陰鬱與冥思的精神性。他於1968年時,從書法的線條和筆勢,體認到中國文化的智慧結晶,他開始把西方機械式的線條,轉化成粗細、有節奏變化的線條,在下巴與耳朵之處,以直角銳利的稜線勾勒,使得人物帶有簡單俐落之感,利用炭色的深淺層次產生立感體與明暗變化。 席氏表示,他渴望這些「青春的形象」,想要擁有他們的慾望,開始創作屬於自己的創作。在他一系列的人物素描中,對男性的描繪占了大多數,他企圖去形塑人物的共同形象,對人物的「文化性格」深入探索,捕捉不同男性的精神氣質,讓觀者產生耳目一新的印象。 出處:彭康家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