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人物

席德進於1948年任教於嘉義中學,從學生畫作中得到反思與學習,並被作品的真實與新鮮所感動,因此他拋棄舊有陳規與技巧,表現生活的自然感受和生命。席氏認為:「沒有捨棄,就沒有獲得」,所以他堅持「寫生自然」、「描繪真實」,獲得了心靈的自由,得到了原始的純真和本能的表現。 席氏受到老師林風眠(1900-1991)的教誨和影響很深,席氏說:「練得好,就能夠像林風眠老師的功力那麼深,要什麼線,什麼形,都是穩拿。」 他強調「單刀直入」的手法,表現出剛硬有力的線條,使筆觸充滿力道與生命力,表現出男性陽剛與雄渾的氣魄。他認為平常練習時,就應重視線條的鍛鍊,如此在創作時,才可內化成為「表現性」的素描。此畫作人物炯炯有神的雙眼直視著前方,嘴唇與下巴搭配著銳利的稜線,形成尖銳的角度與塊面,與頭髮彎曲、柔軟的筆觸形成強烈對比。席氏認為:「一個畫家的眼睛,必需極敏銳地去感受外界給予的印象。」因此,他掌握到對象第一眼直覺的印象,不用太多的思考、考慮,畫出來的素描比正式的油畫更具有生命力,也更動人。 在席氏系列的人物素描中,對男性的描繪占了大多數,素描隱含著對同性的愛慕與情感。他對男性細膩地觀察與記錄,體現個人情感的真實反射,及畫家壓抑的情感。 出處:彭康家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