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人像

席德進於1948年任教於嘉義中學,從學生畫作中得到反思與學習,並被作品的真實與新鮮所感動,因此他拋棄舊有陳規與技巧,表現生活的自然感受和生命。席氏認為:「沒有捨棄,就沒有獲得」,所以他堅持「寫生自然」、「描繪真實」,獲得了心靈的自由,得到了原始的純真和本能的表現。 在一系列的人物速寫肖像畫,他強調「忠於生活」,繪畫是用眼睛去感受周遭的生活,席氏生動地捕捉模特兒的神韻、氣質與性格,他認為:「畫素描時要注意色感,有色感的素描才是好的素描。」他藉由炭筆的線條疏密和粗細,表現出素描的色感,使臉部與帽子具有光影的變化。他認為線條不僅只是對象輪廓線的勾勒而已,而是要作出臉部的體感、質感與量感,運用炭色的色彩層次,加強了五官的立體感。他捕捉到模特兒青春的感覺、神韻與靈魂,使整幅畫具有生命力與,其簡單俐落、落筆成痕的筆觸,賦予臉部神韻生動的生命力;在臉頰與下巴的轉折處,他善用銳利的稜線,形成尖銳的角度與塊面,使人物產生陽剛的氣質。 在他一系列的人物素描中,對男性的描繪占了大多數,素描隱含著對同性的愛慕與情感。他對男性細膩地觀察與記錄,表達出私人情感的真實投射,以及,與模特兒之間的曖昧情愫。 出處:彭康家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