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人像

席德進於1948年任教於嘉義中學,從學生畫作中得到反思與學習,並被作品的真實與新鮮所感動,他拋棄舊有陳規與技巧,表現生活的自然感受和生命。席氏認為:「沒有捨棄,就沒有獲得」,所以他堅持「寫生自然」、「描繪真實」,獲得了心靈的自由,得到了原始的純真和本能的表現。 席氏強調畫家要有自己的思想,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,他認為許多人創作成了習慣,便形成公式,這樣離「真實」更遠了,畫家須隨時檢視自己、反抗自己,他強調眼睛的觀察與手的下筆描繪,兩者的搭配與一致性,將心與眼合一,才能直覺地表達人物的當下氣質與情感。他曾言:「畫現代畫,應以新的素描基礎配合。那就是單刀直入的手法,重線條,表現得強烈有力的素描。」其俐落的筆法,形成席氏強烈的個人風格。他運用簡單的線條,表現頭髮的律動感與臉部的結構、肌肉感;他認為,素描須具備色感和層次的變化,有色感的素描才是好的作品,而色彩的變化源自於藝術家豐富的生活經驗與個人感情。 席氏曾言:「那些青春煥發的臉,遠比藝術完美」,在他一系列的人物素描中,對男性的描繪占了大多數,素描隱含著對同性的愛慕與情感。他對男性細膩地觀察與記錄,體現個人情感的真實反射,以及,與模特兒之間的曖昧情愫。 出處:彭康家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