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巷道

席德進在風景素描上的風格變遷,具體呈現了其繪畫生涯對於美感認知的轉變。早期(1952年辭去教職前往台北之前的嘉義時期),主要以碳筆素描為主,例如:《在家門前》;中期(1963-1966年旅歐)以歐洲建築物為主,高聳的大樓、節節升高的樓梯以及鐵製的大橋等,如1965年的《巴黎拉丁區》,而中期末段出現一個過渡,即席德進返台後開始將焦點放在台灣南北鄉野,開始以古厝、古民藝為主題,例如:《市集》,此時期主要以簽字筆作畫。晚期則開始出現傳統筆墨,題材以民間為主,線條有了變化,如:1969年的《門》。 此作《巷道》,推測為其中期末段的作品。畫面利用建築物的線條,形塑出空間感,以對角線方式向內拉長街道,營造視覺景深。席氏下筆快速俐落,人物、建築及攤販等細節,甚至窗桿與牆壁的木條,皆精準描繪。席德進以素描進行民間生活日常的記錄,這些畫作也成為他日後大量描繪台灣文化精神的根基。 出處:許云榳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