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小巷道

誠如,當代人文地理學學者提姆・克里斯威爾(Tim Cresswell, 1965-)在「地方的系譜」的討論中指出「地方沒有自然而然或永恆不變的東西——地方是社會的產物,但地方確實替實踐提供了脈絡。」小巷道是親近地方人文景致的最佳去處。在這件作品中,席德進似乎以兩個不同比例大小的人物與景物的大小,述說巷弄中的日常生活光景。畫面左側有一位正步入屋宇的婦人,身著傳統布衣衫和長褲,頭梳髮髻,與身後巷道中林立的屋宇形成比例上的強烈落差。除此一婦人的表現之外,席德進採取描繪古屋的表現手法,規整地表現覆蓋著瓦片屋頂的傳統民居、二樓式樓屋建築,以及一幢低矮卻顯見馬背建築形式的傳統建築。透過巷道內的觀察,席氏得以採集地方上不同形制的建築造型,從而表現出其個人對於在地化建築式樣的認識與了解。其中,「當」字鮮明可見,同時也展現出巷道內較為隱晦的常民生活光景。畫面右側覆瓦民居的牆角一偶,可見席氏試圖表現牆面由磚造鋪蓋所構成的紋理,再者,寥寥數塊磚頭,伴襯著細密或直向或橫向的線條,卻也呈顯出席氏個人在巷道中對於常民居住建築的細膩觀察。席德進往台灣的街頭巷道裡鑽,覓得的是對於巷道中建造形制多元民居更多的認識,以及對於台灣風土的深入認識。 出處:陳美靜 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