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人物頭像

席德進於1948年任教於嘉義中學,從學生畫作中得到反思與學習,並被作品的真實與新鮮所感動,因此他拋棄舊有陳規與技巧,表現生活的自然感受和生命。席氏認為:「沒有捨棄,就沒有獲得」,所以他堅持「寫生自然」、「描繪真實」,獲得了心靈的自由,得到了原始的純真和本能的表現。 席氏強調,我們不是要畫一幅漂亮的畫就好,而是要畫出一種「開路」的畫,並且利用現代的冒險精神,來表達人的基本情感,要求當代的作品要有別於前人。他強調素描中的色彩層次,將黑白的素描視為色感的層次,色感來自於個人的情感和思想,亦是畫家具備的繪畫語言。席氏曾言:「畫現代畫,應以新的素描基礎配合,那就是單刀直入的手法,重線條,表現的強烈有力的素描。」藉由線條的粗細和起伏變化,他表現出臉部的體感和質感,善用筆觸的粗細表現出光影的變化,運用較淺的炭色來刻畫臉部的凹凸與起伏的立體感。他以調整筆觸的表達方式來展現人物的個性,在此幅中,工整與整齊一致的線條,表達對象斯文、憂鬱的氣質。 在席氏的人物素描中,對男性的描繪占大多數,素描隱含著對同性的愛慕與情感。他對男性細膩地觀察與記錄,體現個人真實情感與人物個性,他藉由男性人物的描繪,獲得了私人情感的慰藉。 出處:彭康家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71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