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人像

席德進認為,畫素描要注意色彩的層次,如中國畫的墨分五色,懂得色彩的語言。他改革中國的素描的形式與固有的思想,平時對素描的講究與基礎練習,訓練到眼睛的觀察與手部的掌控,到了創作時,自然地能掌控色彩與線條,以及,掌握到對色彩的敏銳度,便轉化成創作的素描。 在一系列的頭像素描的描繪上,席氏藉由炭色的變化,充分地表現臉部與五官的體積與光影的變化。奔放、豪邁的線條,呈現原始、生動的力量,藉由筆力的輕重緩急,產生髮色的光線亮度,以及臉部的色調層次,席氏善用色彩層次變化,使得明暗色調在整體上具有表現力、最富感情的張力。他掌握到色彩的強弱對比,因此,在亮部和暗部的明暗上,表現出臉部的質感和量感。席氏學習到畢費(Bernard Buffet, 1928-1999)強勁有力的筆觸、下筆即是、落筆成痕的直接手法,表達出內在直覺的表現,融入自己的風格,呈現純樸、簡約的特質,他「化繁為簡」,將頭像重要的特徵勾勒、描繪下來。 席氏曾說:「只要你的創作是真誠的,真正發現了新的美學觀,把握了真理,不久你的藝術就會說服觀眾而得到共鳴。」他提醒了素描「色感」、素描語言的重要性,我們畫畫,不是要因循前人,走前人走過的路,而是走出一條開創的路。 出處:彭康家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