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席德進雖來自中國四川農家,並師承林風眠(1900-1991),以自然為師。然而,其在台三十餘年的時間,藉由行旅台灣各地,捕捉台灣鄉土風貌,並關注自然物與勞動力等題材。他曾屢次至鹽水、北港參觀牛市買賣,亦曾於東部海濱撞見牛群過溪。藝術史論者蕭瓊瑞(1955-)研究席氏水墨畫提出,其水墨反覆出現榕樹、牛、古屋、江畔、勞動者等基本形式語彙。再者,據莊佳村(1942-)所述,其晚年更關注以牛為師的中國畫家李可染(1907-1989)的作品,「牛」可謂為席氏描繪動物題材中,至為深刻及賦予高度的鄉土情感的對象。 席氏以簽字筆速寫黃牛,完成該作品《牛》,藉由反覆的線條,修正輪廓線以真摯寫實的形象。牛隻身軀壯碩,戴著短小的牛角、牛鼻上戴有駕馭牲口用的韁繩、牛尾巴長、牛肩峰明顯之外,頸下垂肉鮮明。席氏以簡筆完成勻稱且具有重量感的形態。「牛」曾作為台灣農村經濟中,具勞動力與生產性的動物,在文化中象徵務實、勤懇,樸實無華的精神。這份精神似乎也呼應著席氏長期辛勤地在藝術領域中耕耘。 出處:陳千智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77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