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1970年代,古屋躍升成為席德進畫作的主角,其於1966年從歐美返台後,開始有意識地注意古建築,著手搜集、研究民間藝術。他從畫家化身為文化人,帶領年輕學子勘查古蹟,並為面臨拆除的古蹟請命奔走。此幅《屋》所繪製的建築,為台北北門,在其水墨畫《廟頂》一作,同樣以北門為對象。席氏以其繪製素描時經常使用的簽字筆,進行城門外型的描繪。他選擇了城門的側面而非正立面,並擷取建築上半部,藉此凸顯城門從歇山式屋頂、屋脊燕尾裝飾、屋瓦至牆面的線條造型。台北北門的建築樣式,為碉堡型建法,故有著厚重高大的牆身。席氏於畫紙上重複繪製出兩座北門建築,一座著重於輪廓邊線的強調,另一座則將牆面以線條填滿,形成虛實對照,並凸顯出建築線、面的美感。席氏的素描,著重於如中國畫的白描表現,然其線條追求一種直覺式的表現,而非精準地丈量刻畫,一如學者蕭瓊瑞(1955-)所給予他的評價:「古屋建築透過這些素描,成為一種有機生命體,而非機械構造物」。 出處:楊佳璇 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約1972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