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人物

街頭的日常光景,是席德進採集繪畫題材的好去處。1960年代中期之後,他汲於在台灣的家鄉故土上,找尋具有地方性特質的繪畫對象,市井中的人物百態就成為他定靜凝視台灣的一個重要線索。畫中人物一手支拄托腮、一手垂置在膝上,似乎是點著絲許憂思般地坐在橫置著的椅凳之上;那跨開的雙腿支撐著赤裸的上身,且強而有力的倚坐在橫椅上,以作為踏立在地的裸足的重要支撐點。席德進以簡馭繁的線條和構圖,再現市井小民的身體姿態,其中隱隱表現在被繪者面容上的愁思,或可指向席德進對於時代社會特質的一種情感表現——帶著憂思的視角——作為一種社會氛圍的反映。從地方感建構的角度來看,席德進相當程度透過市井人物生活樣態的速寫,尋求對於台灣的地方認同。從而也在市井的踏查巡遊的過程中,漸次深入地方,模塑出具有地方內涵的歸屬感。此亦可在美國當代人文地理學家大衛・西蒙(David Seamon)的研究中獲得相對的印證明,西蒙指出:「身體的移動性在空間與時間裡結合,產生了存在的內在性,那是一種地方內部生活節奏的歸屬感。」 出處:陳美靜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