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作品《屋》主題為屋簷下之斗拱、吊筒,和牆堵與櫃台腳等構件。席德進使用簽字筆類之媒材,以描邊的、類似於測繪線稿之筆法,勾勒物件之輪廓,並有編號備註,主要作為紀錄之用。 席德進於1960年代末展開對台灣民間房屋的重視,以攝影和繪畫記錄建築構造,並撰文提倡保存台灣的傳統建築。受到童年時居住在四川傳統民居的經驗銘印,席德進在台灣民居建築中看見中國建築的影響,並推崇其造型。如房屋群落的對稱性,和屋頂的曲線線條,皆受到席氏欣賞。席德進認為,「曲線是順物之性。曲線具有忍讓的特性。曲線更趨近自然。…中國建築中的直線,往往在收頭時加以修正,使你感覺上不是幾何的,保持了中庸之道,為的是與整體取得和諧,為的是含有人性溫暖之感。」而中國建築裝飾中,取用自然萬物造型,加以變形、融合的幾何線條,也受到席氏推崇。並將房屋的裝飾線條運用在許多傑出的作品當中。此一創作方向,也與啟發席氏甚多的普普藝術(Pop art),從常民生活取得靈感的理念,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 出處:陳乃慈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