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席德進1966年旅行歐美返台,歷經歐美前衛藝術的洗禮,1970年代初期曾言:「我不再追求前衛。我避開世界新潮。我要找我生活中的真實」,他行旅台灣各地描寫台灣鄉土風情的面貌,「牛、榕樹、古屋、勞動者」的組合,遂成為他晚期水墨畫中的基本元素,構成一幅幅獨具風格的作品。席氏居台期間(1948-1981),是台灣農村生活轉型至鄉鎮生活、都市生活的時期。牛隻也不斷地出現於鄉間、田野及市集、工廠等環境,席氏筆下的牛隻似乎也見證著農村勞動力的變化。 此畫中的牛隻背向觀者,側臥於畫面左上角,呈現沉重的身軀於勞動後休憩於一角的恬靜貌。畫家以剛勁的線條,描繪出以幾何菱形輪廓線構成的牛身。他以單線勾勒牛脊,牛尾輕鬆地平放與右後蹄平衡厚重的牛身;帶角的牛頭半隱於蜷曲的牛身前,牛身向左斜側倚。整體藉由精準的透視,呈現牛隻身型的立體感。此類描寫牛隻休憩的樣貌,也可見於席氏於1970年代以水墨描繪牛在江邊的靜謐景致,此時,他更逐漸退到荒野、河畔,去面對鴨群、青山,一片水草、幾艘木船,遠離人事的紛擾。 出處:陳千智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