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風景

1970年代風景素描,濱海地區是此時期席氏夏日經常前往之處,如他所說:「常常,我渴望著海──嚮往那海邊,去舒展我鬱結的心懷。」尤其是台灣北部的野柳、基隆、金瓜石與金山等地,因此推論此作品創作時間為1970年代左右。 此作《風景》由簽字筆描繪而成,取景角度不同以往,遠景非綿延橫亙的山巒,而是廣闊無邊的海平面,隱約可見的點點船隻與漁民浮現於其中。畫面中心以弧形岬灣盤據其間,促使觀者不由自主將視線從左下角、往右方橫向中線上,再平行往左延伸,從而發現儘管岬灣地形兩端比例不同,卻呈現上下端等長的效果,達成視覺上的平衡。岬角岩石輪廓線也沿著此視覺動線,形成前景勾勒簡單、遠景刻畫複雜的現象。席氏刻意以不同大小比例岩石的安排,營造岩石富變化的體積感,進而調配畫面空間的視覺焦點。 總結上述,席德進以比例大小及描繪簡易繁複的對立概念,同時揉雜於同一畫面中,成功達到穩定的平衡,然而中景岬角處反覆堆疊的筆觸,以及遠方作業的漁船,卻為畫面增添躁動感與生命力,打破海面的平靜。 出處:潘佳瑩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