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人物

席德進於1974年出版《台灣民間藝術》一書,將發展自台灣民間的工藝、民俗進行了一全面地介紹,其中包括了廟宇彩繪、剪黏、神像、神壇、墓地磁磚畫,到皮影戲、布袋戲、傳統刺繡服飾,甚至是民間戲曲的表演等,他從民間藝術中,觀察到不受限嚴格規範,隨地方風俗習慣、氣候而演變出獨具地方色彩的藝術面貌。1976年,他前往韓國,此行,他亦將所見所聞以水墨畫、速寫與相片予以記錄。他以水墨畫繪製韓國山岳,以速寫為工具,觀察記錄當地傳統建築與民俗藝術的樣貌。其中,有一系列速寫畫作,是席氏在當地欣賞到面具舞的表演,所留下的系列畫作。 此幅《韓國舞》所繪的即為韓國傳統民俗舞蹈「面具舞」(或稱假面舞),席氏以簽字筆速寫,捕捉女舞者的穿著與動作。女舞者臉上配戴面具舞中的白色面具,通常象徵年輕人,面具亦有著共通誇張、簡化的五官。席氏以略顯潦草卻簡明的線條,呈現傳統韓服的樣式特色,此服裝未見裝飾,暗示此角色為平民的身分。韓國面具舞是由民間發展而來,結合唱誦、樂器演奏、舞蹈等形式,演員所戴的面具,有時是誇張的人物表情,有時則代表神或動物,劇中戲劇元素豐富。席氏以畫作記錄,觀察不同地方文化色彩的發展,體現其對於發展自民間的藝術之熱愛。 出處:楊佳璇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