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人像

席德進革新了中國對於素描的傳統觀念,畫素描必須注意到「色感」層次,提出「色彩強弱」與「色感」的重要性,有色彩的素描,即有繪畫語言,自然地具有光彩和生命力,同時也承載了藝術家的性格、思想與感情。 由於席氏對男女的情感有著不同的感受,他更能捕捉到男性的細膩心思與人情。他認為:「色彩來自一個人的感情。」他發自內在的本性與直覺,把握到人物靜默的姿態與神情,他總是記得老師林風眠(1900-1991)的提醒:「要從自然中去抓些東西出來。」席氏堅持「寫生自然」、「面對現實」的創作觀,細膩地觀察生活、體察人物性格、對感情深刻的感受,從身邊的事物找到尊貴的素材,感受平凡事物中的新奇、神秘,他先從對線條的要求與鍛鍊,肯定而有力的線條,以快速的線條。在一系列的人像素描物中,他表達出內在直覺的表現,融入自己的風格,呈現純樸、簡約的特質,並「化繁為簡」,將頭像重要的特徵勾勒下來。 他認為:「功夫一流,但就是沒有化掉!」他認為,許多人都是對景刻化,並沒有將對象物溶入成自己的感受、風格和思想體系,而只是描繪出對象的靈魂與生命力,呈現出時代的表現性,他曾說:「人家作過的,我不必作。」他將民族文化、思想鎔鑄到個人創作中,走出獨創的一條路。 出處:彭康家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