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牽牛花

席德進曾為文記述他對於素描的見解,他認為現代畫家的素描,不再是初稿性質,而是獨立繪畫,他也說:「作素描,往往是即興的。在一剎那去抓住動態,憑直覺,不用太多的思考去較量,所以畫出來比正式的油畫更傳神,更生動…。」素描於席氏的畫作數量中,即占據半數以上的比例,此說明素描之於席氏創作的基礎與重要性。 「花卉」為席氏1970年代開始,較廣泛創作的題材,他經常以台灣生活中、尋常可見的日常花卉為描繪的對象,牽牛花即是其中一種。於國美館的館藏中,共可見五件席氏以素描所畫的牽牛花。此幅《牽牛花》,採局部特寫的構圖。直幅畫面中,兩朵以黑線填滿,造型如漏斗狀的牽牛花,成為視覺焦點。細長的莖梗與掌狀形的葉片,則透過速寫線條,呈現其繁雜錯綜的生長樣貌。花朵與莖葉兩者,相互映襯,達到畫面整體的動勢與平衡。在台灣,於戶外全年皆可不經意地見到牽牛花的蹤跡,然其每一朵花皆僅有一天的壽命,經常上午才見其開花,下午即已凋零。席氏以牽牛花為題的系列畫作,在構圖與視角上的表現各略顯不同,呈現其對植株的反覆觀察與詮釋的嘗試,及其試圖從生活中發掘的在地色彩。 出處:楊佳璇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