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此幅《牆》繪製於1979年,正是席氏前往香港拜會老師林風眠(1900-1991)的一年,畫中所描繪的,則是香港新界的傳統寺廟建築,在《席德進紀念全集(五)席氏收藏珍品》一書中,可找到席氏所拍攝關於此類建築的幻燈片紀錄。事實上,席氏於1993年即已到過香港,當時特別由友人安排,前往新界參觀廣東式的古建築,回台北後,甚至相約朋友分享。曾於當時參與分享會的建築研究者李乾朗(1949-)即於〈席德進的古建築緣〉一文中提到:「大家初次看到席德進所介紹的廣東民居,真是大開眼界,使我們這些只見過台灣古屋的人深深領悟到天外有天的涵意。」此幅畫作,席氏以其慣於運用的簽字筆線條,簡潔有力地將建築屋頂最具特色的造型勾勒出來。畫中風格獨具的山牆,廣東人稱為「鑊耳牆」,其特殊的曲線有如煮飯的大鑊耳。其餘屋瓦、屋頂精緻的泥、陶塑等,則同樣以線條重點式地捕捉表現。席氏的素描,帶有速寫筆意,並重於如中國畫的白描表現,他以線條呈現對造型的掌握,展現觸動其雙眼的古建築。 出處:楊佳璇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約1979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