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人物

席德進自幼就開始寫生的創作方式,對生活一切觀察的敏銳度高;求學時期,在專科學校受教於留法回國的畫家龐薰琹(1906-1985),開始接受西方教育,有正式的素描創作,以及在國立藝專受老師林風眠(1900-1991)的啟蒙,作品致力於專注追求自然;席氏於1963至1966年轉赴遊歷歐洲各地,四年期間奮力於速寫風景與街上人物,培養他以「準快」的方式來完成作品。 席氏的創作常以不同的媒材進行嘗試性探索,素描作品有炭筆、毛筆、簽字筆、鉛筆、粉彩筆等,追求創作的真實感。此幅《人物》,正是席氏最為常用的簽字筆作為媒材,以速寫的方式勾勒出一名赤裸上半身,以及穿長褲的側身男子。席氏以慣用的粗黑、直短線條,對此人物做描繪,可看出其身體前傾四十五度,雙手依靠在一個平面上,臉部面無表情地望向畫面。堆疊的線條呈現年輕男子髮絲的厚度,與赤裸上身的肌理之厚實,營造畫面的立體感。 席氏從中學就開始接觸素描,在遊歷歐洲四年後,運用法國畫家畢費(Bernard Buffet, 1928-1999)以單刀直入、強烈表現性的線條描繪人物,再透過自己的觀察,經由繪畫進一步想探索人的心靈深處,進而滿足內心窺探隱密的慾望。然而,一生不曾為藝術創作懈怠的席氏,於其藝術生涯中,擁有大量的素描作品,是他勤於磨練自己的積累成果。 出處:李怡儒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