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人物

李霞(1871-1938),字雲仙,號髓石子、抱琴遊子,福建汀州人。李霞少時隨伯父學畫,為廟宇作壁畫,十六歲始以賣畫為生。後受同邑御史江春霖(1855-1918)提拔,結交京城賢達,1908年以〈麻姑晉酒圖〉滿譽京城,被稱為「麻姑李」。1928年旅臺,擔任新竹書畫益精會全島書畫展覽會之審查委員,又至臺中舉辦畫展,對當時藝壇帶來一股風潮。李霞受到同鄉畫家黃慎(1687-1770)等前輩之影響,筆墨豪放 又不失規矩,其人物畫趨向世俗化,多以民間故事入畫題,老少能解。  本件紙本作品以人物為題,畫一老者挑擔、伴騎驢女子過橋之景。從內容觀之,其畫題應為民間流傳的「張果老娶妻」故事:張果老赤腳、肩挑家當,嬌妻乘坐白驢,一同往仙居方向走去。李霞作大幅人物畫時,喜用雞毫穎,以雄健粗獷的筆觸勾寫人物衣紋,用筆迅疾之際,面部五官卻又細膩精緻,工筆刻畫毫髮纖細。國立歷史博物館另有一件李霞藏品,與本件構圖雷同(館藏編號95-00091),可知「張果老娶妻」應是畫者熟悉之主題。 左上角款識:「宣統三年紀夏望後四天,東山髓石李霞寫意。」鈐印:白文「李霞畫印」、朱文「髓石子」。 參考資料: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(2003)。丹青憶舊 :台灣早期先賢書畫展。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。P102-103 崔詠雪(2004)。在水一方 :1945年以前臺灣水墨畫。臺中:國立臺灣美術館。 出處:巫伊婷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21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11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