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山水

陳含光(1879-1957),名延韡,號移孫,後改含光,以字行,別號淮海;江蘇揚州人。光緒朝舉人,後官至道台;民國後入國史館編修《清史稿》,1948年來臺,與詩友酬唱。兼善書畫,書初臨顏柳,後攻歐虞,中年後酷嗜篆書。著有《含光詩存》、《含光文存》、《臺遊詩草》等。 本幅紙本水墨山水,寫旅人行走於山水樓閣之間,畫面潔淨高雅,古意盎然。陳氏自言倣元代黃公望(1269-1354)畫作,然細觀此畫,繁複細小的皴線苔點,更近似王蒙(1308-1385)牛毛皴的表現;在山石結構上,亦能發現自明代沈周(1427-1509)、董其昌(1555-1635),至清代吳歷(1632-1718)一脈理解的元人山水。時人以為,含光以篆筆寫山水,一絲不苟,線條挺秀;意即含光以中鋒用筆皴染山水,一如上方楷書題字,用筆尖銳如刀,出鋒俐落,書畫同源。 右上角落款「彷彿子久天池石壁。鏡三先生雅正。壬午秋陳含光」。鈐印 :朱文「含光」、朱文「古錦囊」。 參考資料:包明叔(1955)。不作不述的陳含光先生。中國一周,267期,頁9。 蔣孟如(2011)。陳含光書法研究(碩士論文)。明道大學,彰化。 出處:巫伊婷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21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42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