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墨蟹

李學樵(1894-1969),名天民,字達公,號鳴皋,生於臺北鷺洲庄,後居大稻埕、雙連等地。工詩,曾參與臺北瀛社活動,創立雙連吟社;繪畫訓練主要依賴畫譜,能書善畫,為朱少敬(1851-1928)得意門生,後專意於八大(1626-1705)、石濤(1642-1707),以簡明疏放勝,尤善畫蟹、菊、竹。 魚蟹是日治時期臺灣流行的繪畫題材,水代表「財」,魚又與「餘」同音,誠為從商者求取名利或吉祥寓意之選擇。李學樵以書畫為生,深諳此道。1922年曾為尾崎秀真(1874-1952)作〈百蟹圖〉,引發日、臺詩友相互唱和,知名度大開;隔年,更透過總督田健治郎(1855-1935)主動獻呈〈百蟹圖〉等作品,積極結交高官顯貴,在名人加持下,使其蟹圖更增添了政治意涵。本件紙本水墨作品,用寫意筆法勾勒出十三隻螃蟹,躲藏於水草中,姿態各異,展現畫家熟練技巧。 上方款識 :「鎮日揮毫著墨多,精神無暇費消磨,文昭世態風塵僕,四澥縱橫學醉歌。橫行無礙,滌硯揮毫,憶田男題句。學樵。」鈐印 :朱文「叡覽」、朱文「學樵」、朱文「白鷗浪客」。 參考資料:黃琪惠(2012)。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(博士論文)。國立臺灣大學,臺北市。 臺灣美術三百年作品展專輯編輯委員會(1990)。臺灣美術三百年作品展。臺中 :臺灣省立美術館。 出處:巫伊婷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21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