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席德進從小於農村成長,對大自然有細膩地體會、深刻地觀察,山野與動物的消長更替是他學習的對象,他強調「看見那瞬間即逝的現象」的觀察,因此「觀察自然」、「寫生」是他速寫創作的首要任務。 對於鴨的細膩地觀察,呈現在數幅不同姿態鴨群的素描作品。席氏描繪不同姿態、動態的鴨子,並掌握不同角度的動作,於1979年一系列的《鴨》素描的作品,直觀表現鴨的動作與神韻。席氏描繪三隻不同姿態、動態的鴨子,並掌握不同角度的動作,對於鴨的細膩觀察,呈現在數幅不同姿態鴨群的素描作品。他運用大塊筆觸表現鴨的毛羽方向與形體的動勢,簡潔有力的線條勾勒出鴨的身形,將鴨的身形簡化成幾何圖形,落筆成痕、不加以雕琢,簡單的色彩層次,反而更能直覺地掌握到鴨子的動態與特徵。在席氏的創作中一直看到他對「線條」的追求與鍛鍊,他強調不因循古人的觀念,必須「創造了更要再創造」,他以筆觸的表現結合真實感情,以象徵性的手法傳神地表現鴨子的神情。 席氏曾說:「對空白的運用,重新調整。認識空白也是一種色,是光、是空間。」留白之處,讓作品更有意境與想像,可視為白羽或光線的反光,增添了畫面的色彩層次感。 出處:彭康家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約1979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