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席德進在台三十餘年,1966年遊歷歐美三年後返台,其繪畫創作中帶有更多的社會意識,欲藉由繪畫建立台灣的傳統文化。1970年代初期,他曾言:「我不再追求前衛。我避開世界新潮。我要找我生活中的真實」,他行旅台灣各地,描寫農村及其勞動力,而「牛」為其畫得最多的台灣動物。自早期的水墨畫《牛車》(1957)、水彩畫《風景》(1957)、歐美遊歷歸台後出版的作品集《席德進素描集》(1966)中以炭條描繪公牛《OX》,水彩畫《工廠》(1969)中以白描速寫工廠前的牛等,直至晚期水墨作品裡,水牛與黃牛休憩於江岸邊或樹蔭下的景致。鄉間、田野及市集、工廠等環境的牛隻,皆入其畫。 席氏以行旅方式作畫,似乎也見證了逐漸消逝中的台灣農村生活。從席氏的油畫、水墨及水彩畫作中體現「牛」在畫面中的角色變化,從耕作中的牛,休憩中的牛,在席氏晚期水墨畫作中,牛更多時候出現在充滿意象的風景中。畫面中的牛,席氏以簽字筆描寫黃牛側身立姿,藉由反覆的線條修正輪廓線以臻至寫實的形象。線條圓滑較具肉感,短牛角、小牛耳及隆起的背脊突顯牛的形態特徵。此類牛隻形象亦可見於水墨畫或水彩畫中,似乎說明著席氏不斷地藉由素描,掌握牛的造型與精神。 出處:陳千智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