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風景

約於1970年代中後期,席德進山水風景畫的視角開始逐漸向後推遠,屋舍、樹林、牛隻作為近景的點綴。此時,席氏以熟稔的水彩技法表現出水墨、書法、素描等媒材的特色,展現台灣山海的蒼茫,斯土民情與大自然的樸實,這份恆久的關係隨著社會經濟轉變將消逝,席氏將自身對景致的情感與其心中殷殷冀盼的中國文化相接連。 此作繪製的1979年前後,席德進致力於以水彩表現文人山水畫的嘗試已久,這段時期的畫作,相較過去進入更為熟稔階段。此素描作品或可視為風景畫作的練習底稿。畫面為平遠視角,景物逐漸向後層疊,中間以留白相隔,由近景低矮稀疏的竹籬,到中景的沙洲、遠景的屋舍圍籬等,描繪的景致似是濱海或河岸邊的沙洲與鄉人。他以類似奇異筆的飛白筆觸,在沙洲上快速重複掃刷,畫出陰影與空間體積,線條強調水平而左右延伸,這些景色烘托出遠景處,以短促線條勾畫的屋宅、人物、樹叢。此系列素描作品,縱使在沒有色彩及席氏慣有的暈染下,仍得以看見畫家最原始的鄉土關懷。 出處:阮湘芸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約1979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