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1966年席德進剛回到台灣,他便開始策略性地實地調查台灣的古建築、民間藝術,1972年席氏在台北藝術家畫廊展出了以水墨、水彩描繪台灣古老房屋的系列作品,而古厝、古家具等題材,以及門、窗等具有機能性的建築構造,都成為席氏晚年持續關心的對象。在《屋》的畫面中,以房舍的一面作為主要的構圖,屋頂的結構則可見馬背、燕尾等中國傳統建築的構造,在筆法上,屋頂使用了極粗黑的線條描繪輪廓,其餘的地方僅運用乾筆的墨線約略勾畫出形體,並以飽含水分的筆法刷染上色,特別是門窗處可見恣意擴散的水痕。從題材上來看,席氏有感於台灣的新式洋樓公寓逐漸取代了中國傳統建築的景貌,而意識到古屋需要被「搶救」的危機感,他曾說:「古屋的面貌即是我們的面貌,古屋之魂,正是中華民族之魂」,在此,古屋與中國的連結顯示出一種民族主義式的內涵。 出處:陳嬿晴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77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