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廟(馬背)

1966年自歐美遊歷創作歸來,席德進即精心探索、挖掘自身藝術中的文化特質。從建築出發,就是席德進採取反觀自身藝術與文化的重要立基點。席德進在1976年受聘淡江大學建築系任教水彩,隔年七月赴金門寫生,繪畫主題以閩南式建築為主題,試圖從帶有中國民族特性與文化美學的建築中,探求、追尋中國文化的特質與樣貌。於是,古屋成為他汲取創作靈感的泉源。 1977年,席德進訪問金門,以具有民族文化特質的閩南式房子作為題材,表現古屋自然曲線與造形,以及天地空間結構的安排。帶著染暈效果的粗黑墨線,就座落在閩南式建築的木形馬背上,那劃開天際線,與地上景物分離的線條,著實成為席德進表現古屋特質的最佳註腳。此作中的古屋,從屋宇的側面觀之,意在表現房屋的側面造形線條所形構出的建築形式之美。水彩的簡潔與色彩的透明度,映襯著水墨的線條,結合共同水分的調和,營造出古屋屹立於自然風景中的景觀,同時再現建築形制的美感。 出處:陳美靜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77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