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山雞

席德進擅長以暈染表現動物羽毛的質感,綜觀其同時期如《鴨群》、《鵪鶉》等作品,都採相似的手法。他不以線條勾勒鳥的輪廓,而是透過富深淺變化的橢圓或長形色塊片片疊加,讓筆觸成為形體,隨鳥類毛色變化體現鳥羽的層疊;水分暈染溢出輪廓的毛邊感,巧妙傳達羽毛的蓬鬆。畫面整體僅在鳥禽之眼、嘴,以及部分翅膀以墨線勾勒,對比較為透明的暈染色面,柔實相映,兼具神韻與形體。畫面右側濃淡漸層的粗厚筆觸,上下交疊成似竹的樣態,飽以水分產生的輪廓,柔和其作為畫面中較大的用筆。 席德進對自然有強烈的觀察力:「我堅持直接面對自然作畫。」自然風景是其作品得重要內容,動物亦是其觀察的對象,他以生活周遭的事物為題材,而非臨摹傳統國畫常見的蟲魚走獸,以水墨或鉛筆等不同媒材,記錄牛隻、鴨群等動物的姿態。 閱覽席德進的作品,除了在鄉間風景畫常見的鴨群與牛隻,尚有如1979年以台灣藍鵲為對象的《藍帶鳥》等。他以在地動物的單幅作品或各角度的練習,並以文字註記特點,呼應其對眼前自然的忠實:「就我來說,我在島上四處探尋與苦索的代價,是我終於完成了我迥異於畫家的,關照台灣的視點,我掌握了這塊土壤的真實,他不是來自理論,不是來自宣傳,而是來自我忠實的生活。」 出處:林芳多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79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