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山水

席德進自中國杭州國立藝專畢業後,於1948年來台,歷經多次畫風的轉折。期間旅行繪畫乃席氏對於「自然」的認識與想像的創作途徑之一。1953年的《鳳凰木》呈現的是經過現代水彩調和過的傳統中國畫。此後於1966年旅行歐美返台,其畫作題材更強調台灣鄉土風情、民藝、傳統建築等。1970年代以後,在堅持寫生為前提,風景畫中運用更多筆墨意趣鋪陳出的形式,不求形似的筆墨之美,由其畫作與論述可窺見其試圖為中國畫的現代化開創一條新路。 《山水》構圖簡單,以毛筆勾勒山石之輪廓。前景沙洲,中景小丘壑,天邊綿延而上的山景以多層次的暈染法襯景,遠景山勢低矮連綿的丘陵地之山體予以留白,同時以留白呈現河水;於山稜線上或岸邊以直筆、墨點呈現樹林或樹叢。整體用色除墨色之外,亦敷予淺綠或淡赭色,畫面大量的留白,極富淡雅之趣。 席氏晚期風景畫中,無論是水墨或是水彩畫,人及物幾乎退居或消失於山水之中,意境上更朝向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畫。 出處:陳千智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76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