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濱海一角

台灣北部的海蝕岩岸,是席德進在1978至1979年之間經常描繪的水墨畫題材,依照其構圖可分成三種類型。第一種是以如中國宋代山水畫巨碑式的數座海蝕岩柱為基礎,前景再安排平行海面的岬角地形;第二種前景為多個向海面延伸的岬角地形,搭配遠處呈三角形或波浪狀的山巒;第三種則將多個高低起伏的山巒,平均安置於畫面之中。 《濱海一角》歸為上述第三種類型。畫幅為正方形,在席德進台灣北部濱海系列作中占極少數。就構圖而言,山巒由前景往後推移,色調從黑、灰、藍漸至橄欖綠及橘色,顏色朝深往淺發展,顯示西方大氣透視法中近景清楚遠景模糊的視覺感受。同時山勢蔓延的程度長短不一,使彼此端點連成一平滑弧形,與跌宕起伏的山勢相襯,構成畫面簡單與繁雜間的平衡。此外,當中以飽含水分的筆觸勾勒輪廓及填彩,同時運用塊面乾擦擴展山勢的倒影,營造出海岸在夕陽照射下的絢麗多彩。 席德進運用光線照射產生的光影變化,透露出太陽西斜,陽光灑落在山頭之上,海面也因此染上一層淡淡的橘綠色,又因山勢的蜿蜒,以及色調的變化。進而,為此景增添跌宕起伏的律動感,凸顯其敏銳的觀察力與纖細的感受力。 出處:潘佳瑩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78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