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席德進在1966年回台後,即著手蒐集台灣古建築及民間美術資料,其曾於1967年「畫外話」座談會中,表示對於台灣傳統民俗與建築不被重視的失落與焦慮,更於1974年出版著作《台灣民間藝術》,試圖喚起社會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。 在席德進晚期的畫作中,經常使用狹長型的長卷軸畫紙,並以貫穿整體畫面的構圖,製造突破畫紙框架的視覺想像。《屋》一作,以相鄰連貫的閩式建築為主題,成熟掌握透視概念,凸顯建築外觀的特色。在視覺感上,席德進幾乎填滿整個橫幅畫面。色彩上,以濃黑且厚重的墨色勾勒燕尾屋脊,搭配巨大的深色屋頂與色彩帶灰的外牆,呈現老屋的古樸質感。 席氏在此作中,展現其卓越的素描與筆墨技巧,利用書畫筆法的轉折與停頓,展現出建築的整體外觀。畫面上因簡約的筆觸與平塗色調,呈現如同歐普藝術(Op art)或色域繪畫(Color-field painting)的平面性。其將畫作除水墨繪畫的特質外,同時具有現代藝術的造形特質,而這也是席德進融會貫通各項藝術概念後,結合自己繪畫理念的體悟成果。 出處:陳厚合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77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