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山水

席德進自中國杭州國立藝專畢業後,於1948年來台,旅台期間三十餘年歷經多次畫風的轉折。期間旅行與繪畫乃席氏對於「自然」的認識與想像的創作途徑之一。1953年的《鳳凰木》呈現的是經過現代西洋水彩調和的中國畫。1962年行旅歐美並於1966年返台,其畫作題材更強調台灣鄉土風情、民藝、傳統建築等。1970年代,席氏水墨畫創作逐漸向中國畫水墨傳統中尋回一些技法與精神,試圖為中國畫的現代化開創一條新路。至晚期,在堅持寫生的前提,運用更多筆墨意趣鋪陳出的形式,即不求形似的筆墨之美。 此作《山水》乃席氏少見的長卷畫作,描繪杳無人煙的山水之境。畫面構圖山體占畫面二分之一,右方為近景,往左前方逐漸遠去,大量留白,留白處有暗示效果:水天無界。山景運用簡單的乾溼筆,近景處山體以乾筆呈現岩層紋理,運用傳統中國畫中的皴法,岩壁間敷以淡土黃色,於山稜線上處以墨點法表現樹叢;遠山則以多層的渲染法描繪,水岸邊以濕筆淡黃和淡墨鋪陳界線。 由席氏作品《長夏》(1976)中,曾題字「試紙 四川人客居台北半生」,「客居」一詞,以及水彩畫中運用大量的中國筆墨精神與文章論述,明顯透露出他對文化主體的懷鄉之情。 出處:陳千智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75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