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《樹》一作,畫面的前景由挺立在緩坡上的六棵樹群所組成,樹木安排佈置地疏密有致,大抵上呈現以左邊枝濃葉密的三棵為主,右邊較矮及瘦小的三棵為輔。樹群的後方有一條順著山坡流洩而下的小溪,恰巧形成前後兩段景色之間的區隔。畫面中,席德進將描繪的重心擺在前景的部分,樹群三兩成群,形成畫面上的韻律節奏。左方三棵樹木,以近乎頂天立地的姿態貫穿畫面。畫面中間的樹幹稍微傾斜、枝葉較稀疏的地方,給予了觀者視線向右挪移稍緩的空間,最右邊的兩棵樹亦稍稍向左上傾斜,巧妙地形成了畫面中的平衡張力。畫中樹幹皆以沒骨筆法表現,唯左邊三棵樹的主幹,以筆觸作出局部重點式的加強,右邊三棵的樹幹僅以較乾的渴筆一筆畫出,留下些許飛白效果的痕跡。席德進自1969年起勤於臨寫秦漢碑帖,使得線條的表現粗厚而簡潔有力,強調線與線之間的連貫性。看似或濃或淡交錯的枝幹,事實上是以極快速的筆法一氣寫成,再以中墨和淡墨,於點染之間畫出樹葉所在的約略位置,後用帶著深灰藍的淡墨染出樹葉叢聚的樣態,終以藍色作出幾處紛葉交雜之處提點,中景小河之後的山坡則採取了一片的留白。於此,我們已然可以看出,席德進如何了然於胸地中西並用於筆墨與顏色。 出處:蘇珉萱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75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