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公雞

席德進遊學歐美(1962-1966)後,回台在創作上強調傳統與現代的重要性。在1979年席氏於香港會見恩師林風眠(1900-1991),同時也撰寫林風眠的藝術、教學法、生平與年表,其中席氏的創作理念多與林風眠相同,指出「結合中西繪畫,為中國繪畫打出一條生路」。 《公雞》,以直立式構圖,繪一隻側身站立的公雞,面向畫面右邊,清楚地呈現出它的整體。在色彩的表現上,僅雞冠與肉髯使用赤紅色,其餘皆以彩度不高的顏色構成,其以暈染法層層堆疊,以清透的色塊,營造出公雞羽毛的色彩與蓬鬆感。在雞腳與鳥喙的部分是圖中唯二有使用輪廓線勾勒,以增強視覺效果。 1970年代後,席德進開始從水彩風景畫轉移至水墨的創作,他打破中國傳統「以線整面」的概念,不著重輪廓線條的表現,反之將水墨融合水彩技法,進行大面積的暈染色塊,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。席德進以西方水彩的手法,詮釋在水墨之上,《公雞》此一說法之證,在當時為新穎的創作,形塑出獨具特色的風格。 出處:黃璿亦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79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