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濱海

1978至1979年間,席德進描繪一系列濱海景象的水墨畫,由海岸岩石的形狀與組成,推斷為台灣北部的海蝕地形。依照其構圖可分成三種類型,第一種是以如宋代山水中巨碑式的數座海蝕岩柱為主體,搭配前景平行海面的岬角;第二種以拉長的岬角為主,遠景加上三角形或波浪狀山巒;第三種畫面聚焦於多個高低起伏且整齊排列的山巒。 此作《濱海》歸於第一類,在色調上引人注目的灰藍色調海面,以濕筆打底,再利用乾擦留白的筆觸,營造海面熠熠生輝的浪花。不同於1978年《濱海》採用留白方式,凸顯海面景致。遠景幾座巨碑挺立的海蝕岩柱,於海岸邊高低起伏的排列,猶如音樂一般律動著,與海面的浪花共譜海邊獨有的樂章。此外,海蝕岩紋理構成,沿襲1978年相同構圖的《濱海》作品,先刷上一層灰藍作底色,再以留白的方式,勾勒海蝕岩柱的造型,藉此形塑岩石疊嶂的層次。前景岬角平行向海面延伸,與遠景垂直的山岩達到平衡,具穩定畫面的效果。 此幅《濱海》說明席氏對水墨乾濕技法的成熟運用,同時透過毛筆本身的乾擦技法結合西方繪畫的光影變化,解決水墨畫中物像平面化的問題。 出處:潘佳瑩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79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