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7年夏天,席德進應邀至金門展開約莫半個月的寫生之旅。金門古來有百來個自然村落,因地理位置與戰地限制關係,在當時時空環境下,金門的傳統閩南式建築保存相對台灣本島更形完整豐富,席氏自是對之嚮往不已,有機會一圓探訪之夢,席氏珍重不已,日日緊鑼密鼓地走訪,深度體驗昔日的小城生活情調,更留下豐富的寫生采風。 這件《馬背(廟)》作品,以水墨白描的方式創作,從題名觀之,吸引席氏寫繪動力處正在於這座廟祠的木形馬背造形。閩南建築在屋頂屋脊兩端的水平垂直交接處,予以裝飾性造形美化,不同型態的造型在呼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思想。金門民居多圓曲線的金形馬背,以納金,但寺廟會在顯示尊貴地位的燕尾脊外,再加上木形馬背,以避免沖犯民宅,形成特殊的複合性與地方特色。在這件作品當中,我們可見席氏以強勁的書法用筆線條,胸有成竹地描繪出複合木形馬背與燕尾的小廟祠。廟祠規模雖小,但高直聳立的木形馬背,以重墨粗線條強調之,搭配淡墨枯筆細線的風中長草,尤顯出建築肅穆不容侵犯的莊重。在《席德進紀念全集(三)水墨》畫冊中,亦收錄以水墨上彩的同一場景,可見席氏對本建築造形美感與環境元素的鍾情。 出處:朱珮儀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