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濱海

席德進在1978至1979年間,畫一系列以濱海為主題的水墨畫,由造型推斷為台灣北部的海蝕海岸。依照其構圖可分成三種類型,第一種是以如宋代山水中巨碑式的數座海蝕岩柱為主,搭配前景平行海面的岬角;第二種以拉長的岬角為主,遠景加上三角形或波浪狀山巒;第三種將規律排列的綿延山巒分佈於畫面中。 此幅《濱海》屬於第一種類型。當中吸引觀者注意的是,顏色突出的遠景藍灰色山巒。從輪廓線及上色痕跡,得知席氏先以濕潤淺色調描繪形象輪廓,再使用平頭筆刷快速填彩。中景巨碑式的海蝕岩柱,為畫面帶來垂直的力量,以平衡水平的岬角與遠景山巒。而在其著色路徑中,灰白色紋理的出現為墨色海蝕岩柱增添了體積感,此效果是源於先繪製灰藍山巒,再疊加中景的海蝕岩柱所形成,顯見席氏在顏色效果安排上的巧思。前景水平延伸的岬角,不同於中遠景的含水筆觸,改以乾刷筆觸由左往右延展,整齊分佈,乾擦部分令人聯想海水進入海灣,岬角隱約可見的景象。 《濱海》展現席德進在水墨乾溼筆的交叉運用,一方面營造海濱潮濕的意象,另一方面表現浪花拍打岬角的狀態,且中景海蝕岩柱和遠景山巒,以塊面的筆觸堆疊色塊填彩,為席氏晚期水墨畫的一種嘗試。 出處:潘佳瑩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78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