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廟前

1970年代,建築躍升成為席德進畫作中的主角。他省去多餘的背景元素,以線條與色彩的著重運用,捕捉傳統民間建築的造形與美感。《廟前》一作,席氏以其水墨畫中,慣常使用的方形畫幅,將廟宇滿佈於畫幅,展現其立面造形。畫面中,其運用大量的濃墨暈染,進行廟宇屋頂的表現,李乾朗(1949-)曾解釋:「他提出黑色是台灣古建築的主色,所以他後來畫的古屋,特別強調墨色的使用」。濃厚的墨色,構築屋瓦、燕尾屋脊的造形線條,墨色暈染間,形塑溫潤的畫面感受。廟宇的龍柱、漏窗、門、匾額與階梯等,僅以線條簡易勾勒交代,卻足以傳達其「形」與「神」。廟前廣場,有著攜帶兒童的婦女,以及牽著牛隻、頭戴斗笠的農民,他們各自閑適地或坐或站,展現台灣廟宇與人們緊密、和諧的日常關係。席德進《廟前》一作,以黑、白兩色形構出建築的線與面,賦予傳統現代藝術的簡約與新意,並呈現台灣農業社會純樸、溫馨的時代樣貌。 出處:楊佳璇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