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樹與廟

1970年代,席德進重新探究中國傳統紙、筆、墨、水間的美感趣味。此階段,其水墨畫作題材,仍圍繞在以風景寫生為主,有時亦繪製人物肖像畫,然而,不同於水彩畫作,其水墨畫更著重於書墨筆韻的運用呈現。 《樹與廟》,繪製於1971年,銜接席氏於1966年旅歐返台後,開始積極投注心力於傳統民間藝術與建築的研究時期。方形的畫面構圖,是席氏水墨畫作的特質之一,如他評論林風眠(1900-1991)作品時說明的觀念:「林風眠的畫百分之九十九是正方形。這一點就把傳統國畫長條的立軸和橫展的長卷摒棄了。」此作以黑色與橘紅兩色相間的乾擦、刷染筆觸,進行大面積的背景鋪陳。平刷的濃墨,呈現出遠山、平原的意象;橘紅的渲染色調,則營造晨昏之際,太陽初升或落日的氣氛,色彩斑斕中顯露出蒼茫、沉穩的意境。下方一座廟宇,有著以暈染墨色所凸顯出的燕尾屋脊,上揚的線條弧度,展現傳統建築古樸且充滿力度的造形美感,一旁的矮樹,則以具書法筆勁的線條表現。席氏的水墨畫作,試圖破除傳統水墨構圖、技法等窠臼,從東、西藝術間尋求新意。 出處:楊佳璇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71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