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孤屋

席德進運用充滿水分的畫筆,加以沾點淡藍灰色的筆鋒,透過水平刷染的方式,帶出畫面中往後延伸的水平面,再以較深的墨色畫出前景和後景的幾處沙洲。前景處的一抹黃褐色作為土地的意象,形成畫面全幅色彩最為鮮明之處,一幢孤立的白屋是畫中唯一的主題,也是唯一描繪的主角。席德進以濕潤且濃厚的墨色,簡單幾筆地勾勒出建築的屋簷、牆壁和窗戶。他在這裡所欲表達的是「求神似而不棄形似」的畫面營造,他僅以寥寥數筆的線條,就抓住了整棟房子的結構,再配予留白的牆面和少許亮黃的顏色,達到了空靈、悠遠的畫面效果。除了主角之外的景物一概省略不加以入畫,力求簡約,只有水分豐蘊的筆觸灌滿整幅畫面。1970年代起,席德進創作出一批深具個人代表性的風景作品。這類作品他以平刷的筆觸,營造出江水岸邊遼闊疏遠的景致,也多數採用三段式的構圖:沙洲——水面——沙洲或是水面——沙洲——水面,前景或是蘆葦成排、或是幾艘小舟,抑或如在這幅畫中,他表現的一幢獨自矗立在岸邊的廟宇建築。雖然在這類作品當中,岸邊景物的安排不盡相同,但異曲同工地烘托出一份亙古蕭條、大地蒼茫的永恆境界,誠如蕭瓊瑞(1955-)所言:「這是畫家生命進入『五十而知天命』的成熟表徵」。 出處:蘇珉萱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71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