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席德進以平刷的筆觸呈現水岸兩邊的沙洲,夾帶出畫面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抹留白和幾棵老樹枯枝。對於畫面中的留白,席德進自有一套獨特的見解,在談到國畫如何現代化時,他曾表示需保持傳統筆墨的優點,把它發揮得更有新意,所以他認為對於空白的運用需要重新調整,他說:「認識空白也是一種色,是光,是空間。找出墨與色相襯,相映,相互和諧之新關係。」從席德進這番話的角度,重新審視這幅《樹》,樹叢後面的那抹留白,看來既像是河上水面的空間,也彷彿是從主角枯樹背後投射而來的一道聚光燈,映襯著筆法老練的樹叢枝幹,形成畫面當中黑白明暗對比最為強烈之處。席德進以沒骨粗筆直接描繪樹幹,可看出「筆力直透紙背之感」,並再以較深的墨色重點式地加強前方距離較近的三棵樹木,樹枝部分雖看似雜亂無章,實則是以簡馭繁、以少勝多,疾緩之間寥寥幾筆成畫,遠勝過千筆萬筆。不僅呈現出一種單純之美,同時樹枝向上揚向天際的垂直延伸,也與水平的江水地平線形成畫面張力。另一方面,此作更具體實現了席氏所說的:「將書法的線條帶進畫裡,一筆下去,有骨有肉,表現了物體的質感、量感。有神有味,具有生命的內在力量」。 出處:蘇珉萱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,2018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
    年代: 1975
  • 典藏機關
    典藏單位: 國立臺灣美術館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